标题摘要内容
   

忆炉霍大地震

来源: | 作者:gzzdzb | 发布时间 :2016-09-15 | 2246 次浏览: | 分享到:

忆炉霍大地震

                                                                                                     王宜之

197326下午645分,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发生强烈地震,十几秒钟之内,县城99%的房屋倒塌,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极大的损失。

震前几分钟,我独自一人在宿舍睡觉后刚醒不久,突然烈士公墓方向几声巨响,仿佛天崩地裂,起身往窗外看,满天黄尘弥漫,立即意识到发生了地震,顾不上穿衣服鞋子,慌忙推开窗子跳出。听到县委宿舍大人呼救、小孩啼哭,急忙跑去救出被困在废墟中的几个大人和孩子后,回邮政局又听到杨××呼救声,与几个武警中队战士奋力抢救,救出了受伤的杨××,挖出他女儿的遗体,就急忙回到邮政局。看到自己亲人无恙,又投入抢救被埋在废墟里的同志和挖掘遇难者的遗体的工作。

当时我在炉霍邮政局作邮政管理员工作(邮、电两家分设),除本职工作外,还兼邮件封发、档案查询等工作。由于当天炉霍到甘孜的过境邮车已发班,色达返康定的邮车当天未住宿炉霍,所以应发班的邮件都发走了,剩下少数邮件,经过全局职工奋力抢救,邮件、档案都从残垣断壁中的破烂柜里全部抢出,没有受一点损失。  

地震当天晚上,人们冒着生命危险从倒塌的房屋中拿出一些被褥给小孩、伤员、妇女在露天遮露气避寒,未受伤的职工。家属大都围着火堆过夜。真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滴水成冰,冻土如铁,炉霍二月的寒冬,在室外过夜,其滋味是可想而知的。震后受伤的伤员没有药,遇难的遗体停放在露天空地上,哭声、呻吟声、叹息声在各个角落时起时落。就这样坐到东方发白。

地震后电信全部遭到破坏。几天后才听说这次地震灾情惨重。从离城30公里的仁达乡就开始大面积倒塌房屋和死、伤人、畜,沿鲜水河直上至朱倭、充古乡乃至甘孜的东谷区,直径90余公里,纵10余公里都是重灾区。全县倒塌房屋8700余幢,伤亡人数5干余人,死亡的牲畜和损失的财产,更无法计算。电信局职工死1人,伤5人;邮政局职工家属死7人,伤4人。

 震后,党和政府都极为关怀。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革委立即发来慰问电,州委、州革委、州邮政、电信局闻讯后立即派来救灾工作团,调拨救援器材。中央军委立即派来中国人民解放军7854部队,昼夜兼程赶赴灾区,帮助灾区人民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同时派出空军运载急需药品和急需物质救灾。灾后不久成立了以成都军区谢副司令员为首的“炉霍抗震救灾指挥部”,救灾物品、油毛毡、黄席、棉絮、棉毯、棉布、棉衣、锅、碗、农具等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又派出以沙风部长为团长的中央慰问团,北京、上海、昆明、重庆、成都、昌都等省市派来军、地医院,医疗队组达53个,免费为受伤的群众治疗。使全县藏汉同胞受到深刻的教育和鼓舞。

“一方受灾,八方支援”,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震后,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队,解放军指战员,医护人员,工人等大批进入灾区帮助抗震救灾,这是好事,但邮电业务量也因此大幅度增长。加上春节前一部分邮电职工回内地探亲未归,在家邮电职工受伤的多,业务工作的重担就落在剩下职工的肩上。从祖国各地寄来成千上万的慰问信、救灾款、包裹和大量报刊,大量的来往电报、电话,任务繁重。邮电职工不顾疲劳,日夜奋战。从废墟中挖出、安埋了自己亲人的遗体,又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战斗中。一面要搭生产、生活的简易棚,一面还要工作,疲倦了找个地方打个盹,饿了啃几口馍,渴了喝几口水。

炉霍县全县3万多名群众、职工、干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帮助下,在省、州和“抗指”的直接领导下,在本州各兄弟县、兄弟同胞的大力支持下,在英雄的解放军的努力帮助下,上下一心认真贯彻中央“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16字方针和省委、省革委、成都军区党委的“七点指示”,以震不倒、难不住的英雄气慨,同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展开了顽强的斗争。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全县农牧业和邮电建设都恢复和超过了原有的水平,初具规模崭新的炉霍新城也建立起来了。

炉霍大地震距现在已过去20多年了。死难的同志虽然长眠在炉霍的土地上,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使我永远难忘。“何处不可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他们把一切都献给了炉霍的民族建设事业。

我永远也忘不了炉霍在苦难的日子里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  人民的关怀、帮助,也忘不了千里之外奔赴灾区的白衣战士、修路工人,特别是人民子弟兵,他们想灾区人民所想,急灾区人民所急,奋力帮助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不怕苦、不怕累,有的甚至为救灾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虾拉沦临时空投场牺牲战士两名),直到5月中旬完成春耕工作,部队才撤回驻地(崇庆)。炉霍的人民、炉霍的土地永远忘不了他们……

                                                               (根据王宜之回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