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纳
沙纳(1918—1967),又名木亚咕咕、古古拉拉、郭锐,藏族,四川马尔康党坝乡尕兰村人。从小饱受土司头人剥削压迫,深受贫困磨难。
1935年7月,红军到党坝乡宣传发动、组织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在红军的教育下,他认识到只有跟随红军推翻剥削压迫者,穷人才能当家作主,于是投身于革命行列,成为当地第一批藏族革命积极分子之一。11月,党坝乡成立苏维埃(后改名格勒得沙革命政府),沙纳当选为委员兼少先队长并到中共大金省委“格勒得沙大学番民培训班”学习,不久加入少共(今共青团),担任格勒得沙革命党宣传部部长,后随红军右纵队北上。长征结束后,他先后在延安中央党校、中央宣传部西北工作委员会、民族学院、民族招待所学习和工作。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被派去内蒙古从事民族工作,曾任中共内蒙古工作委员会总务处长、扎来特旗委员会副书记。1949年随军南下到西康省。1950年3月,任中共康定地委委员;11月,任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经济处长及政协副主席;1951年8月,任西康军区基干第六团(即藏民团,1959年1月改为成都军区步兵第十三团)团长。1953年2月后,历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甘孜藏族自治州副州长、州长。1955年11月,任四川省康定军分区副司令员。1956年2月,任中共甘孜州委常委、书记。并历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
沙纳在长期革命生涯中,始终保持和发扬红军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光荣传统。他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作风正派,尽职尽责,严于律己,平易近人,参加劳动,不搞特殊化。他党性观念和组织观念强,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能团结党内外同志一道工作。1950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康军区决定,以康定、丹巴两个警卫营为基础,组建基干第六团,沙纳受命后亲自组织动员,并为营建选址与建设等运筹,于1951年8月1日完成了组建任务,担任该团首任团长。藏民团不仅为甘孜州培养输送了大批民族干部,且在维护社会治安,平息封建农奴主为反抗民主改革而掀起的反革命武装叛乱方面,功勋卓著。
在民主改革和平息叛乱中,沙纳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广大农奴奴隶翻身解放做了大量组织领导工作。为适应当时南路平叛斗争和经济发展需要,1957年4月,他兼任全长384公里的东(俄洛)巴(塘)公路筑路指挥长兼政委,多次深入工地看望工人,检查施工质量和后勤保障工作,仅1年又5个月时间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
沙纳长期主管全州经济工作和工业建设工作,坚持勤俭办企业和反对铺张浪费的原则,深入厂矿企业督促检查,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建立州的基础工业尽了最大努力。
“文化大革命”初期,州委、州政府受到冲击,出现瘫痪状态时,沙纳在逆境中仍坚守工作岗位,直到遭受林彪、江青反党集团迫害,于1967年4月26日含愤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