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孜州地情网,现在是:
   
康定锅庄的由来、发展和衰落
来源: | 作者:gzzdzb | 发布时间: 2016-09-15 | 5164 次浏览 | 分享到:

康定锅庄的由来、发展和衰落

1950年以前,康定城有几十处藏族人民居住的大、小院坝,被群众称为“锅庄”。公认的有48家锅庄,这些锅庄曾在汉藏文化交流中产生过重大作用,是康定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

一、关于“锅庄”由来的几种传说

  “侍贡”说。据《康定县图志》记载:“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土司锡拉扎巴克被藏番昌测集烈杀害了,旋经四川提督唐希顺率兵征剿,以土司之妻滚噶袭职,其子坚参德昌自木雅移此(康定)建垒营寨,置土目于此,所差侍贡,名曰锅庄。”照此解释,锅庄则是明正土司下属土目派住康定的“侍贡”,其栖息之所,是为锅庄。

“古草”说。这是和“侍贡说”有直接关系的另一种说法。其根据是《清史稿》卷513“土司”条中叙述:明正土司辖有土百户48家。藏语“古草”即汉语“代表”之意,“古草”与“锅庄”谐音,因而“锅庄”应是土司下属的土百户所派代表在康定的住所。

“古曹”说。“古曹”是藏语贵族之意,“古曹”也与“锅庄”谐音,因此有人说“锅庄”即是当时明正土司属下的“贵族”在康定的住所。

“姑萨”说。“姑萨”藏语意为院坝,是指每一家锅庄都踞有一座院坝,因而得名。

“锅灶”说。有人认为,康定在没有设置明正土司之前,有名的藏商罗布藏波经常来往打箭炉经商营业,他们赶着驮载土特产品的牛群到康定以后,即用三个石头支锅熬茶,故谓锅庄即是“安锅置灶”之意。据说在凉山彝族居住的地区,也有同样的习俗和名称。

“客栈”说。清末,康区实行“改土归流”,有不少藏商经常赶着牲畜,运载着土特产品,来康定交换茶、盐、百货等。他们到康定后,都要住进自己常住的“锅庄”,并在锅庄内堆存货物,饲养牲畜,故而有不少人又把锅庄视同客栈。清末“改土归流”之后,康定新设了不少旅店、客栈,它们虽然也各有一座院坝,人们也习惯称之为“锅庄”,但它们确未被列入“48家锅庄”之内,因为在康定群众的心目中,它们同“48家锅庄”是有着严格区别的。

二、48家锅庄和明正土司的关系

在明正土司统治时期,康定曾流传着这样三句俚语:“主人是明正土司;管理人民的长官是瓦斯碉;喇嘛是金刚寺。”从这三句话中可以看出,瓦斯碉锅庄和金刚寺是在明正土司属下负责管理民政和宗教事务的锅庄和寺庙。

同时,康定还流传有“弄密呷”(意为土司最亲信的五户人家)、“捏巴切波亦”(意为四户大管家)和“捏巴穷娃亦”(意为一般管家)这样一些根据权力大小不同的等级称谓。虽然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要经过金刚寺的喇嘛“打卦”来决定各自的职位,但“弄密呷”一般是指萨根过、效白措、贡觉娃、瓦斯碉和甲绒些五家锅庄;“捏巴切波亦”则是由效白措、贡觉娃、瓦期碉和甲绒些四家锅庄的主人担任;“捏巴穷娃亦”又主要由充布措、昌措、曲理巴巴和卡娃降措四家锅庄的主人担任;至于“捏巴”则由贾力、郎白莎、育卡娃和亦龚娃等锅庄主人担任。其余锅庄分别为土司承担某项专责。所以康定至今尚有不少老年人认为:瓦斯碉和甲绒些两家锅庄,历来就是明正土司的左右二辅,其中瓦斯碉是专门代表土司同大清皇帝打交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