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摘要内容
   

简评《乡城年鉴(2012卷)》的得失——得荣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 作者:gzzdzb | 发布时间 :2016-09-14 | 3144 次浏览: | 分享到: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简评城年2012卷)》的得失

荣县地方志办公室

201410

笔者对《乡城县年鉴(2012卷)》进行了认真全面地阅读和思考,该书资料翔实,结构基本合理,体例较为完备,重点突出,时代感强,记事严谨、朴实、简洁、流畅,较全面、准确、客观、系统、科学地反映了乡城县2012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变革,有许多地方值得修志编鉴者学习和借鉴。

一、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一)思想正确,观点鲜明

《乡城年鉴(2012卷)》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为指导,加快改革开放,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严格遵照国务院、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的相关规定,全面真实地反映乡城县2012年巨大变化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如实地反映了前进中的曲折和经验教训。如特载中的第4页写道:乡城县尽管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绝对值仍然偏小,产业发展不均衡,依赖水电开发支撑县域经济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尽管社会民生在逐步改善,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不宽,速度不快,贫困面仍不小,城乡发展差距还很明显;尽管社会持续稳定,但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维护社会稳定依然任重道远;尽管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但发展不平衡,质量提升慢的问题仍然存在,与全县群众的要求差距还很大;尽管开放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广大干群思想解放、观念转变还需进一步加强;尽管各级干部在实践中得到了锤炼,但一些干部却出现松劲倾向和懈怠心理,“有人牵头我配合,无人负责我负责”的责任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充分展现了乡城县的时代精神风貌和资政教化作用。

(二)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乡城年鉴(2012卷)》是从乡城县各单位各部门收集起来然后加工整理的一部约30万字的年鉴。该书内容全面,资料丰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要素及内容,实事求是地把乡城县3个片区工委、12个乡镇及全县各单位各部门2012年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事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新业绩、新经验、新情况、新问题完整地以条目的形式记述了下来,充分发挥了年鉴的“资政、教化、存史”的功能作用,为今后续修志书奠定了基础。

(三)篇目设置,基本合理

《乡城年鉴(2012卷)》按照编修年鉴的基本体例来进行编修,即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层层相接,形成一个从客观到微观、从横到纵,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整体。类目有14个:分特载、总述、政治、群众团体、军事、政治、经济、财政金融、宏观管理、基础设施、邮邮通讯、社会事业、片区工作、乡镇概况等。分目共76个,条目471条,此年鉴除保留年鉴的基本篇目外,为了突出乡城县的重点发展,人类进步和实现小康,把基础设施内容升为类目,彰显乡城县的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水利电力的大力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大踏步、大跨越奔小康的进步史。在总述篇内,直接标出分目来,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一目了然。如设为“基本情况”、“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旅游业”、“民生工程”、“惠民政策”、“牧民定居”、“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招商引资”、“财税金融”、“依法行政”、“维护稳定”、“公共安全”等。全书的内容在总述篇内基本概括了。

(四)众手成鉴,彰显时效

时效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所起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知识和信息是基本的生产要素,所以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格外迫切和强烈。年鉴的时效性显得越来越重要。年鉴时效性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该书的使用价值。所以年鉴出版得越早,其时效性越强;反之,年鉴出版的越晚,其时效性越弱,而且其中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失去其最大利用价值。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来源渠道广泛而全面,读者可以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获取其所需信息,年鉴如果不重视出版的时效性,势必会失去部分读者群,久而久之,年鉴的读者就会流失,市场就会缩小。而《乡城年鉴(2012卷)》就充分抓住了年鉴的时效性,广泛发动干部,群众调动全县各单位各部分、包括各乡镇的各个精英,广泛收集资料,以最快的速度把资料收集起来,整理成初稿,然后通过主编进行深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各方面收集的资料进行斧正,充分发挥“主编一支笔”的作用,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完成总纂并送出版社,现已经基本成定稿。看来主编是用了不少心血,花了不少昼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成稿,可喜可贺。

(五)语言流畅,文字精炼

《乡城年鉴(2012卷)》用汉语白话文进行记述,语言精炼,行文简明流畅,开门见山,直接了当,符合年鉴要求,在条目的记述中多短句,少长句;多主谓句,少定语、状语、补语等附加成分;多实词,少副词、助词、形容词、感叹词等。少用“的”字句,少用“为”字句,如开头的“为了......”中间的“总数为.......”“课程为......”,“成绩为......”等,这些在此书中较少。同时,少用“共字句”,如共“XXX家”“共XXX人”等。

(六)乡城年鉴内容中附有图片较好

图片是一种最为通俗易懂的视角语言,取材来自方方面面,表现方法层出不穷,能最真实地记录历史镜头,给人以形象直观的感觉,因此具有广泛的意义和价值。对现代年鉴而言,图片与文字构成了两种基本传播形式,它们只能相互补充而不能相互代替。而乡城年鉴在内容的后面附了几副图片,很有说服力。如果再在文字中镶嵌一点图片那就更好了。

二、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无“大事记和附录”。一本合格的年鉴应包括特载、大事记、统计资料、附录。“大事记”是将上一年中发生的大事、要事、新事按时间顺序加以简要记载,使读者对年鉴的整体内容有全面而概括的了解,具有独特的提示性和便览性。大事记是年鉴不可或缺的独特的表现形式,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反映某一地区、某一领域年度的基本情况,勾勒出事物发展的轨迹。而乡城年鉴却没有“大事记”这一类目,这样,大大影响了年鉴的质量。再说附录,年鉴附录起源于地方志,它以其独特的体例形成对资政内容起着拓展、印证的补充、参考的作用,其目的是存史、教化。它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加强服务性功能而专门创立的结构要素,它是把那些“无枝可依,弃之可惜”,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性资料集中起来,供人们查阅,发挥自身在框架结构中的独特功能。而乡城年鉴的“附录”也没有。这样,一本年鉴,“大事记”、“附录”都没有,有如人一身穿的衣服既没有衣领又没有裤脚,是一种最大遗憾。

(二)表格太少。在年鉴中,文字虽是记述的主体,表格却可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规范恰当的使用表格,可起到简明、直观的作用,又能起到调整、活跃版面的效果。这对提高年鉴品味和方便读者利用均大有裨益。但乡城年鉴通观全文,所附的表格太少了,这有损年鉴的品位和读者利用的价值。
   
(三)多用“了”字句。总结报告中经常出现“取得了”、“促进了”、“进行了”、“改善了”、“达到了”、“增强了”等一“了”到底。“了”是时间助词,表示动作或一项任务的变化或完成。而年鉴记述的都是已发生的事,整部年鉴的内容都已“了”。故许多“了”字应该去掉。而乡城年鉴滥用“了”字的太多。如46页的“建立了”、“启动了”、“取得了”;74页的“狠抓了”、“演练了”、“开展了”、“发放了”、“进行了”等等,还有其他就不例举了,这些“了”字都应该去掉。

(四)缺乏民族特色。我们认真阅读了乡城年鉴,没有发现记载有民族特色的内容。乡城县本是甘孜州藏民族聚居县,有丰富的民族特色,抢时效性虽重要,但不能忽略民族特色,否则对年鉴的质量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