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孜州地情网,现在是:
   
泸定沈边土司兴衰史
来源: | 作者:gzzdzb | 发布时间: 2017-05-19 | 7791 次浏览 | 分享到:

泸定沈边土司兴衰史

余承恩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王朝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制度,是一种“以夷治夷”的办法,也是封建朝廷对于各少数民族实行的间接统治。土司制度,在历史上起到过捍卫边防、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作用。后来,因为土司是世袭官,得以世代统治土地和人民,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当其势力扩充和膨胀之后,就是“自王其地”的独立王国,极容易发生叛乱,与封建朝廷对抗,所以明、清两代,为了加强中央的权力,实行了“改土归流”的政策,康区则在清光绪末年,赵尔丰治边时,才进行“改土归流”政策。

沈边土司原来的驻地在今泸定县沈村,明朝时辖地较宽,东至大小凉山,南至金沙江,西至打箭炉,北至黎雅峨边汛界,清顺治九年(1652)内附。“三藩之乱”时,附吴军,康熙十九年(1680)正月,赵良栋率领清兵收复四川,沈边土司赴省(成都)投诚后,原所辖的峨边、大小凉山等地便未归还,到了康熙四十九年(1710)王得洽被授为松林千户时,清朝为了进一步削减沈边土司的势力,便将宁远(今石棉县一带)等地划给了王千户;嗣后所辖计有沈村、化林、加郡、得妥、雨洒坪、紫雅厂、湾东、磨西面、喇嘛寺(今新兴)等十堡。

为了提供康区土司制度中的有关情况,笔者以族弟余承寿至今所保存的《余氏家谱》(系清乾隆五十九年的手抄副本)为依据,将沈边土司兴哀史概述于后。因文化程度有限错漏难免,仅供参考。

一、沈边土司的起源

早在13世纪末,元朝成宗皇帝铁木耳即位后,分封其二弟铁木建为两平王,食邑湖广麻城(今湖北省内)。铁木建之妻、妾共生九子一女,女招赘一婿,被赐名为铁弦,总的姓氏是:“奇渥温氏”。子、婿十人俱中元朝进士,官至四太守、五尚书。至14世纪中叶,随着元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激化,刘福通所领导的“红巾”农民起义军,发誓要杀尽皇族后代,当时铁木建已故,其子、婿十人被阻聚在青州(今山东省内),无法回归北方故土——蒙古,只得向西方逃奔,为了免遭杀身之祸,弟兄十人商量后,采取了隐姓埋名的策略,议定改为姓余,取其字义:余者,我也,意思是表示,我还是姓我;同时假称:“如我余氏籍,本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十二都人氏”,其目的在于避免继续逃奔中受到关卡盘查时产生怀疑;弟兄十人各吟诗一句,凑成“苦诗”一首,并发誓后,便分别逃奔。改姓后的余伯锡一支人马折向南边,至嘉州(今乐山地区)境内,寻找偏僻地方立足,便占山为王,当明朝朱元璋称帝后,于洪武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