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摘要内容
   

巴塘县地方志办公室持续开展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来源: | 作者:gzzdzb | 发布时间 :2025-09-03 | 24 次浏览: | 分享到:

巴塘县志办历来高度重视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坚持从广征集、善保护、促利用的维度,逐步推动历史资料从收集整理到系统保存,最终实现传承创新,形成完整的资料利用闭环。

图片5

巴塘县志办邀请巴塘文化名人对征集到的资料进行详细比对

规范征集常态化积累储备。积累更全面、更准确、更丰富的资料,推动资料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继史之无。持续征集。常态开展资料征集,在《巴塘志苑》、“看巴塘”以及公示栏等多渠道发布征集资料的公告,对能提供的实物资料,通过借阅、拷贝、复制、翻拍、协商回购、捐赠等方式获取,对于无法提供书面资料的内容,由县志办安排采访记录。积极关注各类网络平台,利用线上渠道,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提供的珍贵资料,不断拓宽征集覆盖面,获取更广泛的资料素材。官方馆藏。主动对接档案馆、党史办、文化馆等部门及乡镇,获取馆藏的经过专业整理和严格审核、具有较高权威与真实性的资料,不断丰富资料的总量与质量,以有效复原历史细节,展现发展历程,再现历史记忆,从而充分发挥资料的核心价值,为《巴塘县志》进行补全、补齐、补遗、补漏提供支撑,推动后续修志编鉴工作能在更加严谨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民间资料。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县志办通过多次走访老干部、非遗传承人、街坊乡镇长者等,耐心倾听他们的口述记忆,结合实地走访、录音录像等方式,将散落在社会各处的民间记忆、民间传说、照片手稿等“草根史料”规范整理,补齐、补全县志中未详细记载的细枝末节,推动巴塘地方志能更加精准、更加全面地承载巴塘历史与文化的真实面貌。

图片6

巴塘县志办向退休老干部征集口述资料的采访现场

分类梳理系统化整理保存。秉承“宁失于繁,勿失于略”原则,开展系统化整理,使资料脉络清晰,为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载体。资料核校。对部分口述资料、图片资料、手稿资料进行细致核实,在资料排比、认真分析、发现矛盾、深入研究、反复比证、求取结果过程中,通过时间、地点、人物等背景信息进行交叉比对,从内容方面进行逻辑检验,同时邀请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开展研讨交流进行专业判断,最大限度地筛选出真实可靠的资料。数字处理。利用扫描、拍照、赋码等方式,将整理的纸质资料转化为电子文档、图片或音视频等数字形态,同时完整地保留原始资料,采用多介质多方式存储,加强资料备份,确保资料存储安全,实现资料的永久保存和便捷提取,为促进资料共享、传播和开发利用提供扎实的基础支持。资料汇编。将内容详实且比较系统的《巴安县志》《巴安县图志》《民国义敦县图志》《巴塘志略》汇编成《巴塘县旧志集成》,把零散资料整合为系统性文献,集中展现同一主题的全貌和深层联系,既实现将稀缺资料进行系统化保存的同时,更极大地方便了后期查阅和利用。

再现价值活态化传承创新。以保留资料内涵为基础,不断推动创新,让静态的资料转化为服务巴塘发展的活化资源。作品创作。将筛选出的真实可靠的资料或具有学术价值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或二次创作后,根据不同的主题,将资料刊载于《巴塘志苑》,既为读者提供可靠的信息,又能保存具有存档价值的历史资料,还能有效促进资料从沉睡到传播利用,助力巴塘文化传承与发展。本土教材。先后举办“新中国的记忆”“建党百年老照片暨书画作品展”“光影颂华章 同心庆华诞作品展”等展览,把老照片这些具象的历史资料呈现在大众面前,以视觉冲击引发当代巴塘人对历史、对生活进行深入思考,充分展现老旧历史资料的纪念意义与育人价值。辅治服务。最大限度地与各级各部门共享经过系统整理和核实的资料,为巴塘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文脉传承、文旅融合发展中资源活化、学术研究的深入探索以及社会治理中科学决策等各个方面,提供丰富的原始资料支撑和可靠的借鉴依据,推动巴塘历史文化的活态传承。研讨交流。不定期组织全县地方志人才库专家学者开展座谈交流,开放部分数字化资源,激发社会各界对地方历史的关注与研究热情,增强民众对巴塘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良性互动,助力巴塘文化焕发新活力。

来源: 巴塘县地方志办公室供稿
审发:徐霞
分享到: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