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摘要内容
   

康区萨迦派寺庙——高日寺

来源: | 作者:gzzdzb | 发布时间 :2022-04-02 | 5330 次浏览: | 分享到:

康区萨迦派寺庙——高日寺

更登降初 杨武斌

 

    高日寺坐落在康定市西部木雅地方高日山脚下。属萨迦派,历史上曾隶属于西藏萨迦寺(西藏佛教萨迦派的主寺),解放前该寺有喇嘛、扎巴二百余人。康定县营官区的东俄洛乡,雅江县一区卧龙石村、二区的社娘宗等村民牧民均属高日寺施主。该寺历史悠久、佛法经籍以多而珍贵著称。其中珍藏有一部大明皇帝御制的大藏经一百零八函,元朝帝师八思巴赠送的白法螺一个,属珍贵的文物,在康藏地区远近闻名。该寺建筑宏伟,大殿内的佛像、法器、经籍设施齐备。唐卡壁画和彩塑佛像的精致充分展示了藏族人民高超的工艺技巧。历史上康区有的大喇嘛、大活佛把该寺视为修法圣地,甚至认为,能到高日寺朝拜经书和法螺是至高无上的福份,并作为修佛的终身夙愿。就是玉树寺大喇嘛呷·昂汪能巴,西藏萨迦寺萨迦肯钦也先后到过高日寺朝拜。1944年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到寺院朝佛,他看到这些稀世文物后,赞叹不已,表示敬仰,对高日寺将这些古物能长期保管完好也给予嘉许,特送金匾一道以兹纪念。这些文物除设法保存了白法螺和大藏经一卷外,其余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烧毁或散失。

  一、寺庙的创建和萨迦派的兴起

  公元四世纪,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传入西藏以后,在佛教发展史的前弘期(指的是佛教在吐蕃王朝时期的流传历史截止于公元九世纪中叶)藏传佛教已传到康区的木雅地区。那时佛教徒没有自己的寺庙,佛事活动并无固定的场所,都分散在地区周围的山洞或用石头垒砌修成的简易经堂里坐静修行。这种修行遗址至今尚可见到。公元十世纪以后,在佛教发展史的“后弘期”(公元十世纪后半期)在新兴封建农奴主阶级的倡导、扶植下,新兴的佛教大大地发展起来。从此高日寺所在地周围也逐渐修建起一些小寺庙,佛教徒也不再上山洞静坐而纷纷回到自己的小寺内进行宗教活动。十三世纪中叶由于萨迦派首领八思巴(罗追坚赞贝尔桑波,后被元世祖封为帝师)的关怀和倡导下于公元1250年(即藏历金狗年),在高日山下创建了正古寺(用八思巴的尊称得名后改为高日寺),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公元1270年,八思巴大师派门徒巴西拉波为正古寺主持,寺内的佛像、法器、经籍等均系巴西拉波由京城运来。其中铜质向巴佛相当于三层楼房高,造型宏大,工艺精巧,是大殿的主佛之一,还有一座三米五高的铜质释迦牟尼像。其他还有铜质铙钹三付,元朝皇帝忽必烈赠给帝师八思巴的象牙图章一枚,还有八思巴所用过的龙袍等物。还有一部用金粉手工抄写的“甘珠尔大藏经”。那时正古寺已有二十余个喇嘛,佛、法、僧三宝已形成初级规模。公元1285年巴西拉波圆寂。公元1357年,木雅五大学者之一的日比生根任寺庙主持,在他七十高龄时到高日山另选寺址(即现在的寺址)取名为桑珠洛布林寺(如意宝地寺)将正古寺搬迁到此地重建和扩建。并逐步将高日山周围的亚桑寺、摄拉寺、志马寺、格俄寺、差曲寺等五个小寺并入桑珠洛布林寺。从此高日寺佛、法、僧三宝俱全、规模逐渐扩大,加以寺庙主持日比生根修佛德行高,经籍造诣深,因而远近闻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施主,僧源扩大,香火旺盛,从此康区萨迦派也随之兴盛了起来。

  

    二、寺庙珍藏白法螺的传说

  高日寺珍藏的白法螺,据该寺所藏藏文抄本记载,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释迦牟尼佛修行成果后,于公元前506年,他第一次坐台传授四谛法轮时,曾用此法螺召唤佛门众生前来听经说法。一种说法是元世祖任命八思巴为帝师,后封为大宝法王,在八思巴帝师给元朝皇帝和大臣们举行第二次传戒时,忽必烈送给八思巴两个白法螺,也象征西藏佛教的法权授予八思巴。帝师八思巴回西藏时,将其中一个白法螺送给了正古寺供奉,另一个则带回了西藏萨迦寺。另外还有一种传说是,释迦牟尼在修行期间,试投轮回众生五百种,其中投生过一次海螺,他修行成正果后,印度龙王将他投生过的两个白海螺壳献给了他,他用此螺壳在坐台上召唤众生。他传授四谛法轮后,将这两个白法螺送给了印度王达马帕那。后来印度佛教遭到外道势力的排斥,引起了教派纷争。当时外道人多势众,侵占了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的吉祥那烂陀寺(该寺是释佛第一次坐台传授四谛法轮的地方,是当时的佛教最高学府)和大片佛教领地。寺院被捣毁,宗教活动被禁止,佛教濒临灭顶之灾。那时印度王处于力单势薄,无力击退外道势力,保护佛教,于是求救于中国皇帝。击退了外道势力,扭转了厄运,保护了印度佛教。印度王为感谢中国皇帝的支援,特送给中国皇帝两尊释迦牟尼佛像和释佛生前坐台用过的这两个法螺。到元朝时,皇帝将这两个法螺转送给萨迦法王班智达。公元1250年班智达病重圆寂之前又将这两个法螺转交给八思巴。它象征着西藏萨迦派的法权从此传给了法王八思巴。这些记载和传说无史可考,但从保存的白法螺看,它是一种最古老的海螺壳,作为宗教法器,信教群众把它视为稀世之宝。

  三、寺庙主持木雅五学者之一的日比生根

  日比生根的父亲名叫贡仁,家住大渡河上游,后来又迁到下游,在搬迁过程中日比生根尚未出世。公元1287年(藏历第五个绕迥的火猪年)移居鱼通地方的巴友偶朗村后他才出生。他的父亲给他起名叫友宗巴。以后被认定为大喇嘛巴西拉波(八思巴门徒高日寺最早的主持)的转世,又取学名为降秋巴。幼年时期家境尚好,能吃到较好的营养食品。他父亲笃信佛教,熟谙藏文,因而他受到了很好的启蒙教育,并能写出一手好的书法。然而好景不长,家境逐渐贫困,因生活无着,就随父母和姐姐迁移到木雅地方。不久母亲去世,父亲娶了后母,受后母虐待,被迫于十四岁时就到新都桥觉布宗寨放牧,同时帮人写字维生。第二年他的脚被毒蛇咬伤致残,无法继续放牧,就到东俄洛的亚桑寺出家为僧,拜老喇嘛贡呷巴为师攻读经文。十七岁那年由老师资助到西藏萨迦寺学经,拜了学识渊博,佛教造诣极深的洛布甲故、四朗扎巴两喇嘛为师学经。在老师的教育下他专心致志、好学上进,加之禀赋聪颖,在萨迦寺除攻读一般经籍外,还攻读精通了《量理宝藏》经典巨著。老师们根据他的水平取法名为日比生根(即文化之狮之意,也含精通“量理宝藏”之意)。他在西藏学经期间曾受到大喇嘛甲央贡布、洛珠降称等人的传戒。从此在西藏的名望也就越来越高,佛教理论方面的水平得到宗教界的公认。他四十五岁那年离开西藏回乡,在亚桑寺修行、讲经说法。同时还到木雅各地、南路理塘、巴塘等地,灌顶传经,后来在巴理两县交界的呷木林寺也住过一段时间。

  他在木雅等地进行传经期间,西藏萨迦寺大喇嘛四朗降村在坐静修行中幻觉十六尊者(注:受释迦牟尼之命住持佛教的十六罗汉)前来聚会,但只来了十五位,其中巴沽拉尊者却拖着致残的脚在木雅各地讲经说法。四朗降村认为巴沽拉尊者与木雅善者结缘,因此坐静完毕后就写信给日比生根,认定他是巴沽拉尊者的转世。

  日比生根为弘扬佛教提出另建寺院,重整教规。在取得施主和信徒们的同意和支持下,于公元1357年在现在高日寺所在地选定寺址重建并扩建了寺院。取名桑珠洛布林寺,并将寺周的亚桑等五个寺庙并入该寺管理;由于他深钻经典,精通了佛教四书(藏文意为嘎意),从而人们尊称他为“嘎意巴”(代有学位的尊称),也随着对他的尊称把他所主持的寺庙也称着嘎意寺。汉人称高日寺。

  日比生根德行高,精通释教教义、佛学经典,为木雅著名五学者之首,其余四个学者均是他的门徒。当时对木雅五学者宗教学位次第的排列是:日比生根居首位,依次是:曲木多巴、甲色、甲瓦仁钦、马色登巴。曲木多巴等虽已位居学者,但仍经常到高日寺朝拜日比生根并向他请教佛学理论。日比生根晚年时每年阴历四月就会举行大法会灌顶传经,当时听经者除高日寺施主外,还有四学者和周围寺庙的施主;雅江、乾宁、道孚、丹巴、理塘等地的善男信女,阿坝知名的大喇嘛正多巴和随来的信教僧俗群众。法会盛况空前,极盛时期听经者曾多达十万人,为纪念盛况,高日寺周围有些山名、地名的取名也有“十万”的含义并相传至今。

  日比生根在讲经中坚持释迦牟尼佛的教义,强调比丘戒律、严格寺院教规教风;主张学法要洗心革面,超脱世尘,虔诚学佛;要求僧众坐静修行。同时主张宗教兼收并蓄,不分教派,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对攻读经典和修行上要求严守意松(即:长净、安居、解制三事),方能成正果。他的这些说法和主张在当时赢得了地方头人和广大信教僧俗的推崇。日比生根于公元1376年圆寂,终年八十九岁。

  四、寺庙珍藏的御制大藏经

  高日寺原珍藏有一部大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明成祖御制赐予的“甘珠尔”(大藏经)一百零八函。其来源根据寺藏藏文手抄本记载:

  大明皇帝身患重病,经多方求医不见疗效,就延请高僧占卜,认为要医好天子之病,务须寻求高日寺大喇嘛进宫念经禳灾方可治愈。皇帝根据占卜预示,遣使前往高日寺传旨,邀请大喇嘛进宫为皇帝念经禳灾。高日寺派大喇嘛前往京城皇宫为皇帝诵经祈祷,以后皇帝病情逐渐好转。即以大量金银珠宝作布施,但因为当时皇帝为念皇考、妣生育之恩御制有大藏经很多部,因此喇嘛即向皇上谢恩不收财物,只求御赐一部大藏经。经皇帝的御准,遣使协助押运,经水、旱两路送高日寺保存。(另根据高日寺走廊壁画上的传说是,该部大藏经,由喇嘛委托龙王代运,他临走前将藏经全部倒入海中,自己空手回寺。并根据预定时间,邀请东俄洛和新都桥两村的头人、施主和组织寺庙僧众,参加迎接大藏经的仪式。大藏经如期源源不断地送到高日寺的井口后取出)。大明皇帝还为此特赐一道金匾,旨谕嘉奖了他们的佛法道行,准于每三年由寺选派高僧携带旨谕进京领取赏赐。

  御制“甘珠尔”大藏经,选用质地精良的纸张,用朱红砂印刷而成。藏文字体美观、大方。每卷经书封页有汉字赞文,用经夹板、缎子包单,特制丝带、印花红毡等,包装后装入经箱,一卷一箱。箱盖里外均印有藏汉两种文体的经书名称和卷号。夹板采用芳香硬质木制成,制作精细,图案清楚。经箱用漆料制作轻而坚固。经箱上的合页、搭扣、提手均系黄铜铸成。经书的立面和断面均印有鲜艳夺目的图案。大藏经的目录采用五体文字工正醒目,可惜已被烧毁,每卷经书封页有汉字赞文,经文全系藏文,每页的页头上印有汉藏文对照的经名和页数号码。

  御制藏经赞第一记有这样一段话:念,皇考、皇妣生育之恩,垂绪之德,劬劳莫报,乃遣使往西土取藏经之文,刊梓印施,以资为荐扬之典……可以看出明成祖崇信佛教和出版大藏经之意图。

  后人为赞扬法王八思巴和大学者日比生根对佛教的弘扬,寺院的振兴,特献给大雄殿一道藏文匾:其大意是:坚持萨迦教的人是生根,他的美名已传遍各地。萨迦法王是八思巴,桑珠洛布林寺是萨迦派的圣地。

  

  资料来源于《甘孜州文史资料》第七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