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以上的斗争,基本平息了中、西、北地区叛乱,打击了东南区的叛敌,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一年零九个月的斗争中,经过大力宣传和谈、平叛政策,争取回2540人(1956年1300人、1957年1240人)回乡生产。
1956年至1958年初,在中、西、北三个区共六个乡,有了农协会和自卫队组织,共有农协会员2569名,自卫队员720名(其中持步枪188人,持鸣火枪64人),基干队员79名。
2、简要战例
(1)平息东南区叛乱情况:
巴塘东南区北起藏巴纳山,南至木弄、白松,西起金沙江,东至波密、定波,南北长350华里,东西宽250华里,1958年前共有过绒(九村)、昌波(八村)、中心绒(八村)、地巫(四村)、共波(七村)、红日贡、中咱、仁波等大小村庄七十多个,农牧民两千一百户,一万三千余人,喇嘛寺五座,喇嘛一千二百多人,有各种枪支一千五百余支。自1956年3月叛乱以后,叛首在美蒋特务和西藏反动分子的支持下,以“安日新康”的反动名义,胁迫群众参加叛乱。到1958年春,以俄巴曲批、段象贤、次郎吉村为首之叛乱武装已发展到一千五百余人,盘据在东区之仁波寺、竹瓦寺,南区之地巫、过绒、昌波等地。并以六百余人在竹瓦、仁波两寺构筑工事,作顽抗准备,以百余人与江西根桑寺叛乱分子勾结,在归洼沟口破坏道路,布设哨卡,企图阻我巴塘进军。其总的意图是想与理塘地区的丁容阿称叛乱分子合伙跨江活动,以便随时逃过江西和取得外援。
为了严密封江,阻止西逃,平息叛乱,保卫民主改革,以配合理塘地区的平叛斗争,在康定军分区的统一指挥下,以两个团的兵力配合地方开展对叛乱分子的斗争。
从1958年4月1日开始,到五月底为止经过四十天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除少数叛乱骨干外,纷纷交枪投降,在茫多生俘国民党特务段象贤,从而基本平息了东南两区的武装叛乱,同时初步发动群众,为实施民主改革奠定了基础。
(2)平息朱丁珍为首的叛乱
朱丁珍系巴塘县基里村人。1960年年满47岁,1956年发生叛乱时曾任叛乱连长,平叛中曾两次向政府投降。1959年开展镇反运动时又逃跑叛乱。在他的策划下,1960年先后威胁基里村少数群众上山,共36人。朱率众凭借基里紧靠金沙江,趁江西沿江一带江防控制不严之机,经常跨江活动。1960年9月23日夜又率8人3支枪回窜江东,利用基里后山和邻近藏巴纳、尼曲河的复杂地形,乘机伏击、抢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