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孜州地情网,现在是:
   
康定的回族和清真寺简介
来源: | 作者:gzzdzb | 发布时间: 2016-12-26 | 9191 次浏览 | 分享到:

康定的回族和清真寺简介

回族是祖国56个民族之一,与汉、藏、蒙、满等各民族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回族在少数民族中人口是比较多的,在甘孜州的回族同胞大多数居住在康定。他们的祖祖辈辈数百年来对甘孜州的开拓和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康定的回族是从祖国大西北辗转迁移而来的,大体说是从陕西迁来的。早在明末清初,李自成、张献忠率领陕北农民起义反对明朝统治时,不少回族农民参加了起义,并转战南北。后来张献忠在四川兵败,所部四处逃散,有几个回族便逃到了当时的打箭炉 ( 明史称“打煎炉”,到了清代才称“打箭炉”)。这几个人分姓马和王。满族入主中原以后,关内各民族曾经进行了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的反抗,其中也有回族。

康熙在平定甘州丁国栋后打噶尔丹。在这些战争中,他收降和使用了回族队伍和人员。后来

在平定打箭炉昌侧集烈之乱时,队伍中就夹杂了回族部队和人员。

其中,一些人在叛乱平息后便留在打箭炉成家立业,有的还是当时的带兵官,如现在回族老年人摆谈旧事时提及的马镇台、买总爷(名延年 ) 等。

19 世纪下半叶,西北的回民和云南的回民又起来反抗,都被清政府镇压下去了。失败者四处逃亡,有的也来到了打箭炉。

光绪末年,巴塘发生了凤全事件。巴塘土司和丁零寺的喇嘛杀死了钦差大臣凤全,清政府派四川提督马维骐率兵进剿。马维骐是回族,所带队伍多为回族人,事平后有的也在康定、巴塘安了家。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回族是由阿坝州迁移到康定的,他们大多数是因为经商而迁徙的。

甘孜州的回族,绝大多数在康定。一开始,康定实际上只是当时他们来此的落脚点。定居以后,由于职业、生活等种种原因,有的又向折多山以西迁移,所以乾宁、道孚、雅江、巴塘、德格等县也有回族。多则数十人,少则数人。人虽少,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回族的风俗习惯。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和藏族通婚藏化了,有的和汉族通婚汉化了。如在清同治年间,有马、王、惠、沙等 30 余户回民移居到雅江县拉里斯地区去开垦定居,还在那里建了伊斯兰教经堂。每逢伊斯兰教节日,都要派人到康定清真寺请阿訇到那里去念经、礼拜、祈祷;也派人到康定来参加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现在,这些人大体都藏化了。

回族来到康定,大多数是在不同时期随部队来的,当兵的多。据说在清道光年间,清王朝在现在甘孜州地区驻防的兵力有 38 标,其中 37 标都是回族。光绪年间,康定的回族就有 300 多户、2000 多人。

随部队来到康定,年岁大了不能当兵了,或者部队走了,自己又不愿意走。当然得自谋职业,于是打锅魁,宰杀牛羊,开牛、羊肉馆就成了当时回民在康定市上的普遍职业。时间一久,需要找职业的人愈来愈多。那时的康定却市面狭窄人口不多,同一行业能容纳的人有限,有些回民就只好另找出路。近的到木雅乡,远的就到关外各县。到木雅乡住在拉阿斯的有刘、牟、何三姓。他们一开始是到那里挖班多(人参果 ),后来便定居下来从事农牧业,现在到那里还可以找到他们的后代,这些都是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前的事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康定的回民都渐次加入了各行各业,宰杀牛、羊,打锅魁的人已不多了。

在甘孜州或在康定的回族人数虽不多,但是一提到回族,人们都不会感到回族人少,也就是说人少影响大。

回族人民勤劳、善与人处。200 多年来不仅本身从未发生过相互械斗的事情,就是汉族、回族、藏族之间也没有发生过武装冲突。历史上,在西藏有排汉的情况,却无排回的情况。

达赖喇嘛对回族也采取亲善的态度,在拉萨除佛教寺庙外没有其他教堂,唯独有清真寺。当然这也可能与西藏和西北民族的交往有关。由于西藏对回族的这种态度,从清朝到民国,凡是康藏发生问题的时候,就往往派遣和使用回族人员。前面说的康熙使用回族部队和人员来平定昌侧集烈之乱,以及康区驻军 38标就有 37 标是回族的情况就可以说明这点。

在清代,特别明显的是派马维骐来平定巴塘戕杀钦差大臣凤全事件。马维骐是回族,实际上他到巴塘后,并未发生战事就把事情平息了,然后才交给赵尔丰。1927 年在甘孜发生的大白事件,国民政府派出蒙藏委员会的回族委员唐柯三前去调处,西藏也派回族人士铁宝册与之交涉。此外,四川军阀刘禹九派回族团长马成龙驻巴塘;刘文辉派回族旅长马骕驻康定,并进击大金寺。这些回族人员的往来驻扎,在当时对扩大回族在康定地区的影响,无疑是有作用的。

回族信奉伊斯兰教,凡是有回族聚居的地方就有清真寺。康定的清真寺究竟建于何时,说法不一。经各方了解,回族初到康定人数较少,是没有清真寺的,他们做礼拜是借用白土坎关帝庙。大约在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回族人数增加了,于是建起了清真寺。1955 年康定地震,清真寺大殿被毁,在倒塌下来的红梁上有“寺于道光十年遭火焚毁,道光十三年重修”字样;又在其众多的匾额中,有“包罗万象”一匾,上署有清嘉庆年号。据此康定清真寺最迟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毫无疑义的。

道光年间重修的清真寺,占地近 1000 平方米,为中国宫殿式木结构建筑,规模较大设备充实。寺内大殿建在高台上,进殿须拾级而上。殿顶彤瓦彩脊,外观庄严雄伟。门窗画楣雕栏,古香古色。殿内宽敞明净,琉璃灯高挂;正中的“米哈拉布”② 金绿雕花,旁挂“太思米” ③和“都阿” ;拱架上存有金银汁书写的一匣(30 )《古兰经》,书法精细,极为珍贵。全殿可容纳 500 多人做礼拜。置身殿内,不仅感到庄严肃穆,更觉心情宁静。殿外有古柏二株,各高约五、六丈,干围 6 尺,枝叶繁茂,益显得寺院幽深。大殿两侧还有南北两座经堂,是阿訇“海里法”⑤ 的教室和宿舍。还有沐浴室,古井小巧适用。宅后有厨房,还有果园;殿前有花圃,夏秋之际,身临其境,真是心旷神怡。寺前还有一对守门狮子,体态雄伟,昂然而立。同其他古建筑一样,十年浩劫中的 1969年,以修建回民小学为名,全寺被毁了。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政策得到了恢复。回民小学遵照政策,退出了清真寺的大门、古井和一颗柏树,1979 年重建成了现在的清真寺。现在的清真寺建筑为一楼一底,楼上作大殿布置幽静,作为礼拜真主的地方;楼下为经堂,堂内挂满麦加圣地的图片;对面是沐浴室。清真寺重建后,于1979年“古尔邦节”正式开放。房屋不多,庭院也小,但信教的回族人民群众有这样一个宗教活动场所,心情也够舒畅的了。

康定历史上的回民组织简介:1926 年成立回教俱进会;1935 年创办中阿两级小学校;1940 年成立回教救国协会;1949 年举办了回民补习班,1951 年由人民政府接办,改为康定县回民小学。回教俱进会是全国性组织,总会设北京,会长王敬斋,省设支会,县设分会;西康省支会设在康定,会长是马稷成。回教救国协会,也是全国性组织。当时是抗日战争时期,救国就是动员回族人民一致抗日,总会设在重庆,会长是白崇禧,省设支会,县设分会;西康省支会也设在康定,后来因西昌回民较多,支会就迁往西昌,康定只设分会,原来的支会长和分会长都是马成龙。抗日战争胜利后,分会改为康定清真寺董事会,由马连成任董事长,直到 1958 年。

注:

①伊斯兰教三大节日:1、开斋节。伊斯兰教历 10 1 日,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伊历 9 月为“斋月”,每逢此月,成年的穆斯林男女除病人、旅行者、孕妇外都要斋戒,俗称“封斋”、“把斋”。每天从破晓到日落,禁止一切饮食和房事,夜晚恢复饮食。认为可清除一年来的“罪孽”;忍饥耐渴,表示对伊斯兰教的虔诚。斋月满,至101日新月开,即为“开斋节”。一般都要举行3天的庆祝,互相祝贺“包兰目”( 意为平安 )。在进入清真寺礼拜之前要向穷人施舍“开斋捐”,穆斯林人家还要炸油果子互相馈赠。我国新疆的维吾尔族称为“肉孜节”,“肉孜”为波斯语音。2、古尔邦节。“古尔邦”为伊历 12 10 日往麦加朝“米那山”的最后一天。传说:先知易卜拉欣梦见真主命他宰杀自己的儿子易司马仪献祭,以考验他对真主的忠诚。第二天,即伊历 12 10 日,易卜拉欣把自己的儿子带到米那山谷,正要宰杀儿子致祭时,真主及时派天使送来一只羊,命令以羊代替易司马仪,这羊就叫“替罪羊”。人们为纪念真主的仁慈,每逢此日都要宰牲致祭,所以又叫“宰牲节”。穆斯林到麦加朝觐,一定要到米那山宰杀一头羊才算完成了使命。3、穆罕默德诞辰。②米哈拉布,为阿拉伯语的译音,意为“祭坛”、“壁龛”,指清真寺大殿纵深处墙正中的小拱门(或小阁子),用以指示礼拜时的朝向。③太思米,为阿拉伯语的译音,意为“称谓”。伊斯兰教指举安拉之名的称名句,即“奉普慈特慈安拉之名”一语。为穆斯林除献祭外任何宗教活动前 ( 如饭前 ) 感恩祈祷中的惯用语。亦为《古兰经》除第九章外所有篇章的首句。④都阿,又叫“接都阿”,阿拉伯语译音,意为“祈祷”。穆斯林在集体礼拜后,由阿訇带领举双手向真主祈祷,然后把手往脸上放一下,称为“接都阿”。有的把听经也作此称。清真寺大殿悬挂这样一块牌子,是为了引起祈祷者的注意。⑤海里法,阿拉伯语译音,意为“接班人”,这里指学生。

                                                                                                                                                                                                                                                                                  ( 根据马连成回忆,高济昌整理。)

根据《甘孜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编辑整理

《甘孜州实录》2014年第4